近日,淄博烧烤走红引发社交平台对夜间经济的关注。城市不同、夜市迥异,诸般讨论指向一处重点:烧烤固然不是一座城的全部样貌,如何“走胃”又“走心”,让夜市的层次更为丰富、能级得以提升?
创新消费场景、业态,供给有效管理是讨论夜经济发展的聚焦所在。在由上海财经大学主办,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承办的夜间经济线上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基于全国三十余座城市的调研提出思考。
夜间经济蓬勃发展,为城市文化街区、商圈带来提质升级和挖掘文旅消费潜力的机会。学者普遍认为,其能够有效助益整体经济体量增加,“夜市文化历史悠久,尽管会给城市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但颇有受众基础。其积极作用在于提高人们购物的便利性,复苏‘精气神’。”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虽调研城市业态各不相同,但学者提炼出一些共性思考。譬如在文化赋能方面,实地调研过昆明夜市的教授任传普等学者提出,可推动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公园等文体旅游设施延长夜间开放时间,举办各类夜间文化活动,带动或建成一批文化沙龙、电影院、美术馆、剧院、文创集市、24小时阅读空间,激活夜间文化艺术消费。
对在具备文化底蕴的片区发展夜间经济,调研南京夜市的上海师范大学学者钮翔宇指出要平衡好商业和历史风貌,着力提升夜间经济文化吸引力,带动经济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吴庆军调研沪上部分夜市认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配套好厕所、指示标识、休憩设施。同时打造特色品牌,形成立体化、多元化的夜市氛围。此外,政府对夜市监管与经营者自我管理相结合。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秦文在夜市治理方面提出些许思考:设定经营主体、供给商品和服务准入门槛:要求高起点、宽领域、严准入、重文化,建立负面清单制度。
就该问题,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王岩道出观察:是否对相关各部门的管理进行更有效统筹;可否发动行业自治力量进行更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否建立统一的运营监管平台?据此,他提出探索方向:打造“智慧夜市”,提高夜间经济智能化水平。比如上海,将夜间经济分别纳入城市“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智慧平台;按照“市场化”运营规则,引进专业化运营商进行统一管理;强化行业自治,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建立上海夜生活首席执行官理事会,促进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于夜间经济大多数人谈的仍是吃什么、玩什么、买什么……我认为这些只是夜间经济的组成部分。”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中小企业研究所所长杨东日提出,“不是在市场上摆摆摊就叫夜间经济。”
他进一步提出,商业模式需要创新,“这实际上是生产关系的创新。夜市也可以有深加工、更高品质的产品,满足老百姓需求。”
作者:苏展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