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记者从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获悉,日前,该院骨科手足外科团队在浙江省台州医院郑有卯教授指导下,在安徽省首次应用超级显微外科技术结合淋巴造影成像定位技术,成功为两位淋巴水肿患者实施浅集合淋巴管与皮下显微静脉吻合手术(LVA),让长期淤塞的淋巴液恢复循环,帮助两人顺利消肿。
据了解,手术中,医生在放大40倍的高倍显微镜下,用细如发丝的缝针和缝线将直径不足0.5毫米的淋巴管与皮下显微静脉一点点精细操作、成功吻合,如同上演“针尖上的芭蕾”。
(资料图片)
发病:
肿瘤治疗后腿上一按一个坑,屈膝弯胳膊成了奢望
我们全身流动的,除了血液,还有淋巴液。和城市堵车一样,当淋巴液的回流通路受到损伤或者阻塞时,淋巴液就会堆积在组织间隙,无法正常运输,导致局部或全身的肿胀,这就是淋巴水肿。
55岁的张阿姨(化名)5年前查出患有宫颈癌,在经过手术治疗、右侧腹股沟淋巴清扫和一系列的放化疗后重获新生。然而,严重下肢水肿让她陷入了新的恐惧和焦虑。近半年来,张阿姨的右腿总是莫名其妙的肿胀,“别说爬山、逛街、跳广场舞了,还没走几步,右腿就肿得厉害,一按一个坑,蹲下都困难。”不仅是生活上的不便,由于担心是心脏、肾脏、肝脏等疾病导致的腿肿,她整天忧心忡忡。在家人陪同下,张阿姨来到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经过了一系列检查,被诊断为右下肢淋巴水肿。
跟张阿姨有着类似经历的还有50岁的王阿姨。7年前,她曾因乳腺癌接受了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3年前肿瘤复发后再次接受肿瘤切除及左侧腋窝淋巴清扫手术。近两年,王阿姨的左胳膊肿胀明显,“左胳膊比右胳膊粗了一倍多,手肿得像个馒头,胳膊弯都弯不过来,别提多难受了。”在尝试了各种治疗无效后,王阿姨来到了中国科大附一院骨科手足外科就诊,被诊断为左上肢淋巴水肿。
精细:
散乱“线卷”中找“线头”,医生穿针引线接“通路”
经过充分术前评估,该院骨科手足外科负责人鹿亮团队决定为张阿姨和王阿姨进行超显微下淋巴管-静脉吻合术。
“超级显微外科是指在小于0.8毫米的血管上进行的显微外科手术。超显微下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是目前治疗淋巴水肿的一项前沿有效技术,通过将浅层淋巴管与真皮下微小静脉进行吻合,重新建立淋巴管-静脉回流通路,具有消肿效果明显、切口小、恢复快等优点。”鹿亮介绍。
在郑有卯教授指导下,术前,中国科大附一院手足外科团队借助淋巴成像仪进行造影,完成淋巴管走向的初步标识和切口设计。随后,在能放大40倍的高倍显微镜下,找到有功能的浅集合淋巴管,用细如发丝的针和缝线,将它与附近合适的皮下显微静脉吻合,瘀滞的淋巴液得以进入静脉回流,从而达到消肿效果。
“寻找到有功能的浅集合淋巴管支数越多,吻合后的手术效果就越理想”,鹿亮说,由于淋巴水肿患者淋巴管的直径通常为0.1-0.5毫米,隐藏在长期水肿硬化的组织中,寻找它们不亚于在一堆散乱的线卷中找线头;再加上淋巴管管壁薄如蝉翼,稍一用力就容易损伤,这就需要手术医生具有扎实的淋巴解剖知识和精湛的超级显微外科技术,对医生的体力和耐力也是极大的考验。
经过4个多小时的奋战,医生为张阿姨和王阿姨分别成功搭建了8条和12条淋巴管-静脉通道,重新建立起淋巴回流通路,从根本上解决了淋巴水肿的病因。“效果在术中‘立竿见影’,将有功能的浅集合淋巴管跟皮下显微静脉吻合好后,肿胀发硬的皮肤很快就软下来,皮肤出现褶皱,水肿减退。”手足外科主治医师陈伟健说。
3天后,张阿姨右腿肿大最明显的地方周径比术前小了差不多3厘米,王阿姨左胳膊周径也比术前小了约3.5厘米,她们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对诊疗团队的辛苦付出表示衷心感谢。
术前(左图)张阿姨右腿肿胀,一按一个坑,术后3天(右图) “瘦腿”成功
术前(左图)王阿姨左胳膊肿胀明显,术后3天(右图)顺利消肿
提醒:
这类患者是淋巴水肿高危人群,尽早正规治疗是关键
“淋巴水肿是淋巴系统因功能或结构异常造成的淋巴循坏障碍引发的组织水肿,炎症,纤维化和脂肪沉积等系列病变的一种疾病”,鹿亮介绍,接受淋巴结清扫手术、放疗或化疗的癌症患者是淋巴水肿的高危人群,其中以乳腺癌相关上肢淋巴水肿和妇科癌症相关下肢淋巴水肿最为常见,“有些患者术后不久就出现淋巴水肿症状,有些患者在术后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发生淋巴水肿。”因为患肢的严重肿胀带来的笨重、功能障碍,不仅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也严重影响着生活质量。
鹿亮提醒,如果肢体出现紧绷感,长时间肿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筛查,由医生判断是否为淋巴水肿。淋巴水肿早期以肿胀为主,晚期常会因为炎症的急性发作而出现高烧、局部红肿、疼痛的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一旦被确诊,要尽早治疗,以免贻误最佳手术时机。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唐萌 通讯员 陈伟健、方雯、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