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伊始,市政府就发出了《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其中提出,全面提速“两旧一村”改造。许多区也将“两旧一村”改造作为今年的实事项目内容。如何落实“两旧一村”改造,市人大代表们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
进一步推进旧住房合用部位改造
上海的旧区改造与时俱进,2017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旧区改造方式由“拆改留并举,以拆除为主”,调整为“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并且基于中心城区历史建筑普查,明确提出730万平方米里弄建筑应当予以保护、保留的目标。时至2022年,上海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全面收官,推动全市城乡建设上了新台阶,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市人大代表时筠仑看来,下一步“两旧一村”的改造无疑是更为艰巨的任务,要对超过720万平方米的旧区、旧住宅进行改造。
“除此之外,全市还存在相当体量的新里和五六十年代的工人新村,这些建筑的居住条件较差,相当多的煤卫共用,居民期待改造的呼声很高。”时筠仑表示,这些房子目前尚未纳入到改造计划当中。居民的居住水平短期内难以获得实质性改善。
时筠仑指出,这些房屋大多数结构老化、超负荷使用,建筑年龄长,小空间承载了相对大量的人员、家具和生活用品,住户的居住空间相对狭窄。
同时,这些房屋煤卫共用较多,同层住户共用一间厨房,狭小空间里摆放着各家的煤气灶,每家每户的木窗边都挂着一串锅碗瓢盆,也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同时,也容易产生邻里纠纷。
共用空间更在此次疫情期间造成交叉感染,给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隐患。在疫情管理转为“乙类乙管”的背景下,有必要对这些煤卫共用的房屋进行专项改造,因地制宜,将合用改成独用,提升居民的居住水平。
如何对这些“老大难”房屋进行改造,时筠仑建议全面推进合用改独用项目。梳理煤卫共用房屋总量,一房一策,有针对性地推进修缮改造,努力实现一户一煤一卫的目标。对于技术上无法改造的房屋,可以采取零星拔点等方式改善居民居住条件。通过抽点拔户腾挪出空间,重新改造平面布局,实现独用成套。
加大郊区“两旧一村”房屋改造工作政策支持
市人大代表王愫怡指出,小梁薄板建筑类房屋具有房屋建造速度快、结构不牢固、地基较浅的先天劣势。虽然经过多次加固,但由于多年来使用过度、居住密度过高使得该类型建筑的危险系数逐年增大,加之部分房屋受改造条件限制,未能配套厨卫设施,居民改造呼声愈发强烈。
以崇明区为例,不成套职工住宅及小梁薄板房屋总量约3.3万平方米,44幢,891户,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主要分布于城桥镇、堡镇、庙镇、长兴镇及向化镇,总投资改造约5.9亿元。
据王愫怡分析,崇明不成套职工住宅及小梁薄板房屋分布散乱,隐藏于各旧式里弄、商场集市中,均为点状式零散性老旧房屋,无法集中一片区域中进行统一改造,由于部分房屋无保留价值、周边空间局促、安全隐患较大。为避免重复投资,崇明区主要采取征收方式,相应改造费用较高,然而协议置换不能享受市级补贴。
崇明区不成套职工住宅及小梁薄板房屋更新改造主要采取贴扩建、拆除重建、内部隔断和征收。经前期测算,不成套职工住宅及小梁薄板房屋实际改造单价远高于市级控制补贴单价,区级资金压力较大。
王愫怡建议市财政部门综合考虑崇明区世界级生态岛建设需要,通过提高市级补贴标准、放宽补贴类型等方式,对崇明区推进不成套职工住宅及小梁薄板房屋改造工作给予政策支持。
探索旧住房综合改造新模板
在市人大代表杨国平看来,“两旧一村”的改造应鼓励基层探索创新,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他建议以徐汇区田林新村旧住房综合改造为试点,创新模式、综合规划,在提升群众居住品质的同时,为上海打造卓越社区、建设美好家园探索新的模式。
据了解,田林新村目前共分1-14村,分布在漕宝路、宜山路、钦州路、桂林路之间,共有楼房420多幢,居民约3.5万人。由于建设年代差异较大,田林新村中部分旧住房与整体街区氛围形成鲜明落差,居民要求旧改的呼声十分迫切。
“田林新村旧住房综合改造以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引领,借鉴本市旧住房改造的成功案例,在机制模式上有所探索创新,同时满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社区功能环境、加快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创新改造方式,强化资金保障,加强制度供给,吸引市场主体,体现出上海卓越城市建设的水平。”杨国平建议成片改造不留死角,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制定综合改造方案,引入市场主体参与。
同时,推进政策精神落实,完善配套实施细则。他建议市政府相关部门对本市旧住房改造和城市更新的相关法规文件出台实施细则,为旧住房改造工作提供法律保底方案,以利于各区实际开展工作,鼓励各区以更高标准、更高效率探索创新旧住房改造方案,为加快上海人民城市建设提供更有力的制度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将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理念落到实处。
记者 | 陈颖婷
编辑 | 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