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华金融评论》资深编辑秦婷
临近春节,一些专享专属理财产品陆续上架。据媒体报道,鉴于投资者目前更为青睐“稳健低波动”,近期银行力推的理财产品以结构性存款、封闭式固收类型为主,通过发行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封闭式理财产品,使得收益率看起来更为平稳。
不过,理财产品若要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实施条件较为苛刻。长期来看,在资管新规的不断推进下,全面净值化仍是大势所趋,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预计不会成为市场主流。在此情况下,投资者教育任重道远,需要监管、协会和从业金融机构共同努力。
(资料图片)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在多重因素影响下,2022年4季度,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大幅下降,从2022年3季度的28.96万亿元降至26.65万亿元,环比降幅达7.96%,降幅规模超2万亿元。而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下降主要来自于个人理财存续规模的大幅下跌。
普益标准分析称,存续规模下降,主要源于赎回潮及产品到期两方面原因:
一是2022年11月以来市场利率上行,债券价格下跌,导致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净值回撤乃至发生“破净”现象,个人投资者恐慌情绪加剧,并大幅赎回开放式理财产品;二是2022年12月,封闭式产品到期规模增加,对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普益标准表示,由于固定收益类理财底层资产主要配置债券等固收资产,受2022年4季度债市波动影响,该类型理财大部分出现净值下跌现象,导致投资者大量赎回,并以此转向流动性和安全性更高的现金管理类理财或银行存款,这可能也是导致4季度居民存款大幅增加的原因之一。
多家理财公司推出摊余成本法产品 但未来不会是“主流”
据报道,临近春节,一些专享专属理财产品陆续上架。近期银行力推的理财产品以结构性存款、封闭式固收类型为主。这类产品的最大卖点就是“稳健低波动”,投资者目前对该类产品更为青睐。目前已有多家理财子公司发行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封闭式理财产品。
据了解,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主要有市值法和摊余成本法两种。市值法是指理财产品投资的底层资产估值随市场变化波动,更能准确反映每日波动情况。而摊余成本法是指当计算理财产品净值时,会将投资产品的到期收益率分摊到每日计算。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最先提出了“摊余成本”的概念,摊余成本法是指估值对象以买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简单来说,摊余成本法即为将偏离于面值的金额,非线性地摊在每期计提利息收入时作为收入的增量或抵减项目。采取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一般情况净值波动较小,收益率看起来更为平稳。
不过,理财产品若要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实施条件较为苛刻。根据现行管理要求,目前资管新规规定只有三类产品可以使用摊余成本法:一是封闭式产品且严格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合同现金流持有到期,基本符合SPPI测试;二是封闭式产品且暂不具备活跃交易市场,或者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也不能采用估值技术可靠计量公允价值;三是现金管理类产品。
SPPI测试(solelypayments of principal and interest)全称合同现金流量测试,新金融工具准则规定:合同现金流量特征,与基本借贷安排相一致,即相关金融资产在特定日期产生的合同现金流量仅为对本金和以未偿付本金金额为基础的利息的支付。其中,需要特别注意基本借贷安排、特定日期、仅对本金和利息进行支付三个关键点。
中金公司研报认为,虽然摊余成本法理财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冲理财规模下降的作用,对债券市场修复也有一定帮助,但是其未来能否大范围推广仍面临着客户接受度的问题。从投资端来看,可以受益的债券品种范围也可能有限;且摊余成本法计量资产需要通过现金流测试,含权债的投资可能也会受限。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指出,长期来看,在资管新规的不断推进下,全面净值化仍是大势所趋,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预计不会成为市场主流。在此情况下,投资者教育任重道远,需要监管、协会和从业金融机构共同努力。
未来银行理财规模有望回升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预计春节前后理财规模有望回升。从理财负债端看,资产配置将更注重久期匹配。预计今年银行理财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追求绝对收益的配置思路短期内不会变。随着市场环境及投资者行为的变化,不排除银行理财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与边际变化,如净值波动加大,摊余成本法估值产品市场关注度可能随之提升。
明明认为,2023年我国经济将全面迈向复苏,对于投资者,需要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做出投资决策,风险偏好稍高的投资者可以适当投资固收+产品,通过股票资产博取更高收益。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可以考虑投资摊余成本法理财产品,风险偏好极低同时流动性偏好较高的投资者可以考虑现金理财产品。
对于投资者来说,应当认清自身风险偏好、投资需求、资金流动性要求等,同时基于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流动性以及机构的投研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综合决策。